苏华山
值此《经济科学》创刊40周年之际,我总结过去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关于选题的一些心得,作为对《经济科学》40周年的微薄贺礼。一方面,与广大同仁切磋探讨,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;另一方面,也旨在自勉,激励自己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继续前行。
论文的选题至关重要,题目决定了一篇论文研究的主旨和内容,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成败。论文选题应当满足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:(1)是一个明确的科学问题。所谓科学问题,主要是研究经济、社会运行中的规律,主要是探寻、论证和检验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。因而,如果没有凝炼出科学问题的选题,就会在写作中无的放矢,要么泛泛而谈,要么逻辑不够清晰,不是合格的论文选题。(2)研究的问题应当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。经济学论文应该在理论上有所建树,推动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发展;或者具有明确的政策参考价值,能够推动经济的改革和发展。即使论文在这两方面贡献是微小的,仍然是优秀的学术论文。因为,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大量研究的微小贡献汇集起来,便能对经济学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。量变引起质变,在恰当的时机,还能引发经济学的重大思想变革。(3)研究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。新颖性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,因而,优秀的论文选题,应该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。应避免与现有的他人研究成果相重复,也不应重复自己以前的研究。
那么,优秀的论文选题从何而来?主要源于如下三个方面:
第一,从文献中来。这是选题来源的常规路径。一般而言,我们对某个方面问题感兴趣时,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具体的选题和创新的突破口。此时,需要阅读该领域的主要文献资料,然后,把握这个领域最新的学术动向和主要结论,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,在此基础上,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。所以,优秀的研究通常对文献的把握非常透彻,是真正站在前人肩膀之上的著作。相反,如果不看文献,那么,一方面,因为无法借鉴现有成果,所以水平往往低下;另一方面,容易重复别人早已做过的研究,难免出现“重复发明车轮”的问题,使其研究丧失学术价值,难以发表,浪费了时间和精力。
鉴于文献资料汗牛充栋,在为了选题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,应当选择高水平刊物发表的高水平论文,且以近3—5年的最新文献为主。如果这个领域的文献资料太多,那么,可以只精读一些代表性的文献,对于其他一般文献,只需查看其摘要即可知其脉络。
第二,从灵感中来。有些要研究的问题并非基于文献按部就班得到,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突然灵感迸发,想到了某个有趣而且有价值的问题。当突有奇思妙想时,应当及时记录下来,否则,灵感如流星飞逝,很快就忘记了。接下来,应该进一步思索记录的灵感,查找文献,检验有无相关研究,确定有研究价值之后,确定最终选题。在此过程中,可以对灵感进行微调。2016年本人发表于《经济科学》的论文,选题即来源于我在给本科生讲授论文写作课时的偶然灵感闪现。
然而,灵感也并非凭空产生,只有在对某个领域较为熟悉、对相关研究和现实状况有所了解的情况下,才可能迸发出来。而且,并非所有的灵感都有研究价值。有些灵感当时觉得很好,事后冷静思考,发现并非如此;或者这个想法已被前人研究过。此时,应当及时放弃这个灵感。
第三,从交流中来。与同仁交流是产生选题思路的可行途径。闭门造车,往往效率低下,难以产生新的研究思路。在与广大经济学同仁交流中,能够更快地把握相关的研究动向,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思路,从而能够激发自身的思维,找到好的问题和研究视角。这种交流主要包括各种正式的学术会议、非正式的学术研讨和私下交谈。交流的对象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度越高,起到的作用越明显。
综上所述,学术论文选题至关重要,而又有迹可循。在研究中,应当对某个领域的相关主题进行持之以恒的研究,不能打一枪换个地方。只有集中精力研究某个方面的问题,才能对文献了如指掌,才能更顺畅地与同仁交流,才能常有灵感闪现,这有助于选定一个好的论文题目。
以上浅见,尚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。
苏华山,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。曾在《经济科学》发表《未婚家庭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——基于CFPS面板数据的研究》(2016年第6期,合作者吕文慧、张运峰)、《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——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》(2017年第6期,合作者吕文慧、黄姗姗)。